从小到大,每当考试时,这可能是我们在学校里听老师讲得很多的一句话。
不会不要紧,只要写满,就有分数。
正可谓是,没有功劳,还有苦劳。
然而,这些学生时代养成的思维,让很多人在职场上吃尽了苦头。职场不是考场,上司也不是老师,没有人会同情你一把辛酸泪却徒劳无功。如果苦劳有用,KPI的意义在哪里?
职场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
同样都是毕业时招进来的学生,有的人经过了两三年的磨砺迅速地成长起来,可以独当一面,而有的人依旧徘徊在原地,完全看不出有丝毫的进步。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学生思维里已经形成了一座无形的墙,制约着自己认知、工作以及行为模式。
学会给自己“洗脑”,升级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拆掉这座学生思维里的墙。
01 ??新人,不是你不会的借口
有问题找老师请教,找同学帮忙,这在学校里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渐渐养成了依赖,变成了伸手党。
进入职场,很多人依然抱有这样一种心态:我是新人,业务还不熟悉,不会是应该的,需要人来教我。
不愿意主动学习,更不想费劲思考,遇到困难就马上变成“甩锅一族”。然而职场中,上司不是老师,同事也不是同学,谁都没有义务教你成长。
培养新人和养新人,本就是两回事。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很基本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
遇到困难,很重要的就是积极主动去学习和思考,丢掉那作祟的玻璃心。职场从来不为眼泪买单,也不会因为你是新人就对你手下留情。
老是把自己当新人,永远都不会成长。
02 ?Deadline 就是很大的生产力?
很多人在学校时养成的坏习惯,无论是作业、论文、课堂展示还是考试复习,不到很后一刻绝不着手行动,熬油点灯到前一天半夜才能搞定。
竟然还有很多人,把这种行为作为一种可以炫耀的成绩挂在嘴边洋洋得意。
大多数的拖延症患者,并不是能力达不到,而是习惯性依赖Deadline。
而在职场中,这无疑是一种引火上身的方式。
对于交代给你的任务,如果不是因为能力的原因,千万不要等到很后一刻再去交卷,这样会给上司和同事一种你出工不出力的感觉。
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更是要提前几日完成,便于上司和同事提意见和反馈,自己也可以重新进行修改,很终提交一份比较让大家都能满意的版本。
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提前行动,才不至于让自己那么慌张,工作才能更有条不紊。
03 ?喜欢用意念而不是行动回复
上学的时候,为了不被学校的各种事情“骚扰”,大多数人都会把班级群消息设置不再提醒,辅导员发的各种通知也是选择性浏览。
曾经有同学几个月不看群消息,结果错过了选课时间,为了修满学分只能延迟半年毕业。
而更多人的是,看过等于略过,从不主动回复。
很多人把这种习惯带到工作中去,无论是邮件还是工作群中同事发的消息或者通知,看完便随手一关丢在一边。
有一次,我看到同事一下午都在不停地打电话,忙得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
我问她:“今天怎么这么多电话打?”
她很无奈的告诉我说:“马上要参与一次投标,之前用邮件已经给项目组同事发了报价要求,但收到的回复寥寥无几,为了确保大家都能按时提交报价,只能挨个再打电话通知一下。”
也不知他们是太过于忙碌还是一直就没有这种及时回复的意识,给我这位同事造成了平白无故的麻烦。
其实,哪怕只是“收到”两个字,也能让发通知的同事及时了解到进展,更不至于如此慌张。
让别人放心,也是一种修养。
04 ?我这么多想法,为什么总是被拒绝
学校的氛围通常都是自由的,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可以随意畅想自己的各种无厘头。轻松、自由而又不受约束。
职场中尤其是新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想法是好事,而空有想法没有实际落地的方案,只能是幻想。
记得我刚入职的时候,经常发现公司使用的业务系统很容易出现各种bug,每次调取的数据总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又一次系统失控,我跟身边一个老同事抱怨说公司系统太老化了,然后噼里啪啦说了一大通。
同事问:“你有什么改善的想法吗?”
我顿时面红耳赤,不知该如何回答。
同事接着说:“其实你说的那些问题这几年大家都遇到过,之所以技术人员一直没有进行大的调整是因为涉及的面较多,修改一次就会造成统计中断,不过现在公司已经在开发新的系统来替代。”
如果你想提出一个不一样的idea,请提出你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方案,哪怕很后被否决,这也是自己思考的成果。
不要总以为只有自己不一样,也不要总以为只有自己能改变世界。
有时候你想到一个新的想法,一个新点子,并不意味着前人没有想到过,而是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满足。
理论永远只能是理论,还要落地。
认真思考,并且脚踏实地,才有出路。
05 ?有多少人脉,取决于你有多少能力
知乎上有一个回答是这么说的:学生思维和职人思维很大的一点区别,就是对有效人脉的理解。越到后期,有效的人脉,越是浅关系。
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大多数是比较单纯的,因为没有利益关系。交朋友,多因为彼此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
志同道合,就是很好的诠释。
不同的是,职场上的人脉更多因为共同的利益诉求聚集在一起,能产生多强的链接,在于你能为别人带来多少价值。也就是说,是一种资源和利益的交换。
只讲求学生意气已经不再适用,没有可以提供的价值,永远都属于被忽略的那一位。
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性更强,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
身在职场,就不应该再有感性的烦恼和自我麻痹,越早抛开这些学生思维,才能更快适应职场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