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故事 > 正文

抗日战争故事六十篇原文

来源: 常识文学城 时间:2023-12-25
1、慷慨赴国难 誓死表忠心抗日战争故事 2、梅兰芳爱国事迹抗日战争故事 3、郝梦龄:就是剩下一个人 也要守这个阵地抗日战争故事 4、泉子心中有个大目标抗日战争故事 5、宁愿不要钱,也要做中国人抗日战争故事 6、吴玉章维护*尊严抗日战争故事 7、李商隐爱国的故事抗日战争故事 8、为什么不挂中国国旗抗日战争故事 9、李白陶醉在山水之间抗日战争故事 10、赖宁热爱家乡抗日战争故事 11、李宗仁晚年归来抗日战争故事 12、十大抗战少年英雄抗日战争故事 13、抗日英雄人物——谢晋元抗日战争故事 14、科学家献身祖国抗日战争故事 15、他有一颗爱国之心抗日战争故事 16、我要回中国抗日战争故事 17、清朝名将张青云英勇保卫广州抗日战争故事 18、小交通员潘冬子抗日战争故事 19、“看谁是蠢材”抗日战争故事 20、抗日英雄王二小抗日战争故事 21、向警予改名的故事抗日战争故事 22、一片丹心向祖国抗日战争故事 23、有气节的外交官杨儒抗日战争故事 24、林则徐极力禁烟抗日战争故事 25、为国雪耻洒热血 抗日战争故事 26、《冯如》——造飞机抗日战争故事 27、爱国华侨陈嘉庚抗日战争故事 28、李四光要回祖国,不要美金抗日战争故事 29、不能藐视黄河抗日战争故事 30、掉进枯井的日本兵抗日战争故事 31、“潘冬子”的红色坚守抗日战争故事 32、英雄少年:谢荣策抗日战争故事 33、《吴玉章》——悬挂中国国旗抗日战争故事 34、做中国人光荣得很抗日战争故事 35、抗日英雄人物——马本斋抗日战争故事 36、抗日英雄人物——高志航抗日战争故事 37、苏步青读书不忘救国抗日战争故事 38、钱学森的爱国故事抗日战争故事 39、农村女的爱乡情抗日战争故事 40、冯婉贞奋起救谢庄 抗日战争故事 41、走遍天下路,还是祖国好抗日战争故事 42、林则徐禁烟的故事抗日战争故事 43、我要面向祖国而死抗日战争故事 44、小英雄海娃的故事抗日战争故事 45、“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抗日战争故事 46、一个铜板也没有抗日战争故事 47、坐中国船去上海抗日战争故事 48、“孤胆英雄”岩龙 抗日战争故事 49、于谦保卫京城的故事抗日战争故事 50、周恩来的书香缘与爱国情抗日战争故事 51、终身为救国的廖仲恺 抗日战争故事 52、吴玉章奋勇挂国旗抗日战争故事 53、爱国诗人屈原抗日战争故事 54、英烈刘胡兰抗日战争故事 55、郑成功的天时抗日战争故事 56、于右任的临终诗抗日战争故事 57、祖国到处是战士的家抗日战争故事 58、邓世昌殉国抗日战争故事 59、聪明的周总理抗日战争故事 60、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抗日战争故事 点击显示更多(60) 点击隐藏列表第1、慷慨赴国难 誓死表忠心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他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被另一枚鱼雷所击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第2、梅兰芳爱国事迹

  梅兰芳把京剧推向世界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京剧演员。京剧又是我国戏曲艺术中很有代表性的剧种。梅兰芳从小学戏,靠勤学苦练和勇于实践,很早就成了名,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他不但艺术精湛,而且有爱国思想,立志要把京剧介绍给外国,在世界上宣传中国传统艺术。

  1919年以后,梅兰芳先后到日本、美国、苏联等*访问并演出。他以精采的表演和东方人的气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受到热烈欢迎。许多外国人*一次见到中国戏曲的表演,非常新奇。著名电影大师卓别林,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和梅兰芳会面,结成好友,对中国戏曲给予很高评价。国外有些人还把中国戏曲艺术和欧洲戏剧两个流派称为世界戏剧三大体系。梅兰芳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梅兰芳受到了日本人的监视。日本人要求这位世界驰名的中国演员出来演出,好美化他们的侵略行为。梅兰芳拒绝了。他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留起了胡须。因为他是旦角演员,留胡子意味着将不再登台表演。为了祖国的荣誉,他宁愿割舍了艺术生命。这一爱国行为,受到了普遍赞扬,为中国人争了气。

第3、郝梦龄:就是剩下一个人 也要守这个阵地

  武汉胜利街上有一条小路,名为“郝梦龄路”;伏虎山西北侧山腰间,是“郝梦龄烈士墓园”。94岁的郝慧英曾无数次徜徉在郝梦龄路,回忆父亲的音容笑貌,也曾无数次到郝梦龄墓祭奠父亲的英魂。

  “此次北上抗日,吾已抱定牺牲。万一阵亡,你等要听母亲的调教,孝顺汝祖母,关于你等上学,我个人是没有钱,将来*战胜,你等可进遗族学校……”1937年,郝梦龄北上抗日,途经武汉,在家小住。离家前,写下了这封遗书。“3天后,我们到车站送父亲北上,从此就再也没有见到他了。”郝慧英说。

  对于父亲急于奔赴抗日战场的心情,郝慧英是理解的。卢沟桥事变后,郝梦龄两次上书请缨,要求北上抗日:“我是军人,半生光打内战,对*毫无利益。日寇侵占东北,人民无不义愤填膺。现在日寇要灭亡中国,我们*已到生死存亡的很后关头。我们应该去抗战,应该去与敌人拼。”

  1937年10月11日,忻口保卫战打响。郝梦龄任中央兵团长,指挥第九军和晋绥军第十九军、第三十五军、第六十一军等,坚守忻口以北龙王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线的主阵地。他视察阵地,部署兵力,指导抢修工事,夜以继日地奔波在很前沿,鼓舞官兵奋勇作战。他对官兵们说:“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如再退却,到黄河边,兵即无存,哪有官长。”

  10月11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派5000名步兵,以飞机、重炮、坦克作掩护,连续猛攻忻口西北侧南怀化阵地。当时援助忻口的军队大部分还在途中,郝梦龄赶到前沿阵地指挥。

  日军用飞机、大炮轰炸阵地时,他指挥着部队躲入掩蔽处;炮火一停,便果断出击,用步兵狠狠打击日军。双方多次展开白刃肉搏,近距离互掷手榴弹。当时,平均每日伤亡1000多人,很激烈时一天伤亡达数千人,战况惨烈。

  忻口西北、南怀化东北的204高地一昼夜间易手13次。当再次夺回高地时,有的团只剩下一个营的兵力。郝梦龄在阵地上对官兵们说:“先前我们一团人守这个阵地,现在只剩下一连人还是要守这个阵地,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这个阵地。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一天就不算完。出发之前,我已在家中写下遗嘱,打不败日军决不生还。现在我同你们一起坚守这块阵地,决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你们不管是谁,都可以枪毙我!”

  16日凌晨,中国军队分数路扑向日军阵地。参谋处长李文沼请他进指挥所洞内休息。他却说:“我在前线督战是自己的任务,是自己的本分,岂能畏缩不前?”官兵们再三劝阻,他只是说:“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凌晨5点,郝梦龄继续带兵前冲,日军溃退时以猛烈火力掩护逃跑,郝梦龄连中两弹,英勇殉国,成为抗日战场上牺牲的*一位军长。

  郝梦龄戎马一生,与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直到父亲牺牲,我们相处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一年。”郝慧英说,“但父亲给我讲过四句话,一个人要爱*,爱百姓,要不爱财,不怕死。这四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第4、泉子心中有个大目标

  有一部电视剧叫《大青椒红苹果》,是按真人真事编写的。主人公泉子的生活原型,是北京大钟寺农贸批发市场的总经理何德泉。何德泉本来是个地道的农民,年轻力壮,曾经像很多菜农一样,每天蹬着平板三轮车进城卖菜。   后来,他在改革开放中长了见识,增了胆量。看到北京市民吃菜难,他带着伙伴们在大钟寺建起了农贸市场,满足北京市民吃菜的需求。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建每一个设施,打开每一条销售渠道,增设每一个服务项目,操心、跑腿、磨嘴,连家也顾不上。他做买卖讲求公平,坚决不做坑人骗人的事,所以赢得了客户信任,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市场每天客流十几万人,成交额几亿元,许多外国商人也闻讯而来。何德泉从一个农民成了“大老板”,手里掌握着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呢!他的心气更高,说:“我要追求的,是更大的目标。一个11亿人口的大国首都,难道不应该有个领头的、能反映*经济规模、现代化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大市场吗?我的目标,就是干这个,值得我干一辈子。至于个人的进退得失,无足轻重,很无所谓……”   何德泉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心中的大目标迈进,为祖国的富强奋斗一辈子。

第5、宁愿不要钱,也要做中国人

  旅居意大利老华侨胡锡珍,不知经历了多少艰辛和屈辱,后来终于在米兰开了一个皮包店。不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又吞噬了他的大部分财产。二战结束后不乆,一天,家里来了位意大利朋友叫皮利尔,告诉他,你在战争中损失了三千万里拉的财产,这笔巨款现在可以领回来了,但政府有个条件,必须加入我们意大利籍。听了这话,胡锡珍摇了摇头,说:“不,我宁愿不要这些钱,也要做个中国人!” 

  1979年,他回到故乡浙江青田,在县城安了家,并投资50万元人民币,办起了一座现代化的乳制品厂。他主动提出取消头三年的利息,帮助政府解决一批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当他看到家乡山区交通工具缺少的时候,便主动赠送给政府5辆汽车;当他看到家乡的孩子们需要盖幼儿园、归侨联合委员会需要办公益事业时,他都毫不犹豫地一一慷慨解囊。

第6、吴玉章维护*尊严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XX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和绝食以示抗议。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

第7、李商隐爱国的故事

        李商隐年少有为,而且关心*大事,目睹唐朝国运衰微,忧心如焚,在事业上更有远大抱负。13岁那年,他看到朝纲不振,君臣昏庸,就写了一首《富平少侯》诗。

  诗中写一个富平少侯张放,13岁就承袭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骄奢豪侈,醉生梦死,不忧国事。实际上并无其人,只不过是李商隐杜撰假托的人物。

  很明显,写作的目的是讥讽那些不谋国事的权贵的。13岁就有如此手笔,真是难能可贵!

第8、为什么不挂中国国旗

  我国的老革命家吴玉章,从小就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年轻的时候,他到日本留学,在一所学校里读书。

  1904年元旦那天,学校把世界各国的国旗都挂出来庆贺,可是没挂中国国旗。吴玉章气愤极了,带着中国学生找到校方负责人,提出抗议说:“为什么不挂中国国旗?学校如果不道歉,不纠正错误,我们就罢课,绝食。”校方不满意地说:“平日我们对你那么好,你家经济困难,我们不催你缴学费,还发给你零花钱,你为什么带头反对学校?”吴玉章严肃地说:“学校对我好,我很感谢。但是挂旗这件事是关系*荣辱的大事。我不能不誓死力争啊!”校方只好承认了错误。

  10年以后,吴玉章已经成为一个革命家了。有一次出国,他坐在日本的轮船上,正好又赶上1914年元旦。船上挂起万国旗庆贺,可仍然没挂中国国旗。吴玉章记起10年前的那件事,痛心地想:祖国贫弱,政府无能,被外国人瞧不起,挂国旗也想不到中国!可我是中国人,能眼看祖国的尊严受到伤害却视而不见吗?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领船上的中国同胞向船长提出抗议。船长见中国人这样爱国,又这样心齐,慌忙赔礼道了歉。

第9、李白陶醉在山水之间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许多赞美山河的诗,至今被人们传诵。李白的诗,不是单纯写景,而且饱含着他的爱国感情。   李白少年的时候,就立志为国效力,贡献自己的才智。可他性格直爽,又不愿意巴结权贵,所以一直不被统治者重用,有一次还差点被流放到边塞。他宁肯不做官,宁肯受穷,也不向那些人屈服。于是,他把一腔热情都寄托在奇山丽水之间,把自己化在了祖国美丽的大地上,用诗来赞美,来歌颂。比如他写长江三峡的激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写庐山的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钱塘江的潮水:“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写秦岭的险要:“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   黄河和长江在他的笔下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在李白的诗中,祖国的山河多么壮美呀!他正是陶醉在这块土地上,才誓不改志,坦然地走完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第10、赖宁热爱家乡

  英雄少年赖宁,家住四川石棉。这里山高路险,地处偏僻,没有大城市那样的繁华热闹。可赖宁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把家乡看成祖国大家庭的一部分。   他的家就在有名的大渡河边上,他常到河边玩,还特别喜欢登山。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组织同学们成立了“探险队”,带着大家攀登一座座山峰。每爬上一座山,他就站在山头上眺望四周的山水,高声说:“祖国的山河真是壮丽多姿呀!”他立下了志愿,长大后做个地质工作者,要走遍祖国的奇山丽水!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家乡虽然比不上繁华的城市,可是别人都羡慕这里,我们也为之感到自豪……大渡河日夜不停地为县城奔波,大山为县城的绿化尽了全部力量,我们能不为有这样两个热爱家乡的勇士感到自豪吗?别人能不为之羡慕吗?”   后来,当山上起火、大片森林被烧着的时候,赖宁奋不顾身上山灭火,献出了年仅14岁的生命。他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他平时的言行中,不难得出结论。

第11、李宗仁晚年归来

  李宗仁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有影响的政治军事界人物,爱国将领,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功勋。后来他担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代总统。当时他和蒋介石有很深的矛盾,但是在保持国民党政权上是一致的。1949年初,他派代表和中共代表和平谈判,可后来又拒绝在协议上签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后,李宗仁不愿意到台湾和蒋介石共事,就去美国定居了。   在美国,李宗仁时刻关心祖国的发展。看到新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他十分感动。经过思考,他勇敢地承认了自己那个政权的失败,并表示支持新中国,还希望回到祖国。可是,像他这样一个原国民党的大人物,要回国就必然引起台湾和国际上的注意,走漏消息就会发生危险。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并过问此事,李宗仁的好友程思远也做了大量工作,为他回国作了周密的准备。   1965年,李宗仁夫妇躲过了台湾方面的监视,秘密地绕道巴基斯坦,坐上了中国的飞机,回到了祖国大陆。这位75岁的老人激动万分,和前来欢迎他的周恩来总理等人热烈拥抱,表示要把余热贡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

第12、十大抗战少年英雄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1、小英雄雨来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50多年前那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

  2、小兵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

  3、共产党员刘胡兰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全面开赴抗日前线。文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组织了抗日游击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英勇斗争。不久,八路军来到文水,同人民一道抗战,刘胡兰和云周西村人民一起欢迎子弟兵。

  1942年,刘胡兰当上了儿童团长,经常和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掩护抗日干部。 1945年1月,文水县工委领导全县万余军民打下了西社据点,夺回粮食50多万公斤,刘胡兰参加了这次大规模的战斗,经受了战火的考验。5月,八路军伏击了偷袭云周西村的日本侵略军,在战斗中,刘胡兰和青年们主动上前线为八路军送弹药,救护伤员。

  4、鸡毛信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5、抗日民族小英雄

  王朴,也作王璞,幼名兰贵,1929年生,河北完县人。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王朴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刻苦。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

  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朴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扫荡到王朴的家乡,王朴和乡亲们躲进山里。一天早上,鬼子包围了王朴和乡亲们。鬼子拿着汉奸提供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王朴和他妈妈张竹子挺胸昂首站在很前面。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说出八路军兵工厂的枪支和弹药藏在哪里。王朴勇敢地推开鬼子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我们不能忘记五不誓约,我们至死不当汉奸。”残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制造了又一起杀人惨案-野场惨案。118名无辜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岁的王朴、王朴的母亲、弟弟和奶奶。

  为了纪念牺牲群众,晋察冀边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

  6、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7、两个小八路

  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8、放牛郎王二小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少年小英雄的故事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后来人们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9、芦荡小英雄牛娃

  微山湖,芦苇丛,这里本来就是孩子们释放天性的地方,再加上小英雄牛娃捉弄小鬼子的故事,真向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天,日本鬼子要从莲花镇给土地庙据点的敌人补充一批枪支。我区委接到这个情报后,立即派区武装小分队老马去小鲁庄组织民兵,中途截击敌人,夺取枪支。放鸭的小牛把送枪的鬼子和伪军引诱到芦苇丛里的蛤蟆湾,老马和民兵们一举歼灭了敌人。

  10、小骑兵铁头

  骑马奔驰是许多孩子的向往,当一名小骑兵跃马扬刀多威风啊,何况小铁头夺的是鬼子队长的马呢!

  日本鬼子到刘家庄来搜捕八路军伤员,儿童团员小铁头决定去报告八路军骑兵连。路远来不及,他大胆的夺了鬼子队长的大红马,奔向骑兵连驻地。敌人出动自行车队猛追,小铁头催马过营地,闯岗楼,渡运河,把敌人引进骑兵连的埋伏圈一举歼灭,小铁头很后也成为一名英勇的小骑兵。

第13、抗日英雄人物——谢晋元

  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

  谢晋元团长带领八百名英勇孤军死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掩护五十万名中国军队撤退,上海保卫战一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迷梦。

  继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战起,八月十三日即展开了中日首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当时的上海是东亚很大港埠,又是我国经济文化交通*一要地,租界林立,华洋杂处,因此,中国很高统帅蒋介石委员长决定在上海向国际显示中国抗战的决心。

  淞沪会战的主战场方圆不过几十公里,日军先后增援三十万兵力,双方三个月的血战,死伤超过五十万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程度,被国际媒体形容为“血肉磨坊”。由于中国部队战志高昂,见死不退,着实出乎日军意料之外。仅此一役,就已经打破了日本“三月亡华”的迷梦。

  战争相持至十月底,日军登陆杭州湾,大上海全部陷于敌火包围之中,中国统帅部以拖延时间之战略目的已达,为从长远计,决作战略上之转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万国军退出上海战场。谢晋元团长奉命守闸北继续作战,负起掩护大军撤退的艰巨任务。

  谢晋元,广东蕉岭县人,黄埔军校四期学生,他临危受命,率兵转守苏州河北岸,并选定四行仓库为据点,单线作战,带领八百名官兵誓死奋守,孤军为了表明决心,大家都预立遗嘱,交人带出,以明心志。四行仓库实际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等四个银行的联合栈库,位于苏州河北岸,仓库楼高六层,建筑坚固,为闸北一带很高、很大的一座建筑物。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日军发觉我军全线撤退,立即跟踪追击。日军在闸北正向前搜索之际,不料忽被四行仓库屋顶之弹雨扫射,日军一时人仰马翻,乱成一片,此时日军尚不知弹雨从何而来。之后发现四行仓库内留有国军,于是对仓库实行三面夹攻,双方冲锋肉搏,战况激烈。谢晋元团长亲率下属于四行仓库外布阵迎战,痛歼日军,杀敌无数。

  一时全闸北各地之敌军,分路向四行仓库集中围攻,其中有敌军二十余人,在苏州河畔夹攻,这时有一位在六楼守望的壮士看见,立即全身缚满手榴弹,突由六楼平台对准敌人跃下,一个大炸弹自天而降轰然爆炸,烟硝飞扬中,二十余敌兵化为泥灰肉酱,而我壮士亦血肉横飞,忠勇殉国。隔岸民众看到这一幕,一方面固然鼓掌称快,但也为这个英勇壮士痛哭流涕。

  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在苏州河畔眼见对岸日旗遍布,独四行仓库屋顶未竖国旗,便决心要将青天白日旗送进四行仓库去。二十九日天未破晓,谢晋元团长率领所属肃立天台升旗,上海市民于一片烟尘火海中,争睹巨幅青天白日国旗,迎风招展,无不喜极而泣,感奋万状。当天全世界各大都市之午晚报,都报道四行孤军奋斗和女童子军杨惠敏代表全体市民,冒险潜入仓库向孤军献旗种种细节。

  自四行仓库屋顶悬挂国旗后,全国人心振奋,并且轰动世界。日军当局见全球舆论赞扬国军,痛愤之极,所以向公共租界当局提出严重威哧,要求迫令孤军投降,或撤入租界缴械。一方面向孤军发动猛攻,自早到晚,连续四次进攻,但均遭孤军击退,敌人伤亡甚重。

  十月三十日,敌军又大举进攻,用小钢炮及机关枪向四行仓库密集射击。并有敌机数架在上空助战。孤军沉着应战,逐一歼灭。上海公共租界英军司令少将,因见我军英勇作战,深受感动,除了购赠粮食送给八百壮士充饥外,他更亲自进入四行仓库拜会谢晋元,建议孤军自租界撤出,英国驻上海领事愿给予很大协助,但谢团长答道:“我们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即使撤走,也得要有我们蒋委员长的命令,否则我们宁愿战死。”

  后来,各国使节团透过外交关系,正式提出照会,要求我政府下令撤离孤军,以免日军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国侨民。中国很高当局再三考虑,以八百壮士已完成掩护国军主力撤退的任务,决定电令仓库守军撤出并转进租界,四行仓库守军只得服从命令,挥泪撤离。

  三十一日凌晨,谢晋元率部冒死突围,日军水陆射击,八百壮士且战且走,英军司令在桥头接应,数万市民隔岸声援,情绪沸腾,幸而谢团长沉着应变,于密集炮火中迅速抢越桥头,虽有伤亡,但安抵英租界者尚有三百七十多人。孤军们成功奋守四行仓库,完成了掩护五十万国军撤退的任务。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谢晋元在上海租界军营内,突遭四名汉奸持刀刺杀,当场倒地殉国。一代民族英雄与世长辞,但他与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光荣战绩,震惊中外,名垂不朽。

第14、科学家献身祖国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15、他有一颗爱国之心

  少年王尚茂全家在泰国曼谷,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教师,爷爷开了一个花生油厂。他是个独生子,家里人都很喜爱他,每天上学、放学,都用小汽车送接。 

  虽然王尚茂的物质生活很优越,但他的心里,却深深感受到“海外孤儿” 的屈辱和痛苦。新中国诞生了,他决定回到祖国。那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封锁禁运,回国是很不容易的。 

  1952年7月23日清晨,他瞒着爸爸、妈妈,说是到海滨去旅行,却悄悄钻进一艘开往香港的轮船。一上船,他就藏在船舱底下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他在那里整整呆了七天七夜,几次昏了过去。到了香港,他又藏进另一艘轮船大锅炉的隔壁,忍受着摄氏六十度高温的熬煎。接着,他又藏进堆满几千包大米的货舱缝隙里。经过种种艰难困苦,他终于回到了祖国。那时,他才14岁。

第16、我要回中国

  1979年,柬埔寨发生战争。侨居在柬埔寨的中国人韩刚和许多人一起,逃到了邻国泰国,进入了难民营。一位泰国军官知道他是中国华侨,又很有才华,很敬重他,介绍他到联合国红十字办事处帮助处理难民事务。当时有不少难民登记离开泰国,有的要去美国,有的去欧洲、南美洲、大洋洲各国。韩刚心想:“我是中国人,有我的祖国,有我的故乡,为什么要寄人篱下,从一个外国再到另一个外国呢?”于是,他提出申请说:“我要回中国。”有个美国工作人员听了,惊讶地说:“你们中国很穷,回去做什么?如果到我们美国,凭你的才能肯定能发财,享不尽的福!”韩刚说:“中国现在是穷。可有句古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是炎黄子孙,应该对祖国尽儿女的一份孝心!”   那位泰国军官也来劝他:“你完全可以在泰国长期居住。听说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把华侨打成特务叛徒、里通外国分子,你不会不知道吧?”韩刚说:“我知道。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毕竟是我的祖国呀!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泰国军官听了,笑着说:“好!你确实是个真正的中国人,我佩服你!”   就这样,韩刚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中国。

第17、清朝名将张青云英勇保卫广州

  张青云,字衢九,号楠亭。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2月1日,今陕西省富平县薛镇宏化村马张寺堡人。自幼好学,喜爱兵法。早年苦心钻研《孙子兵法》,对武功勤修苦练。于清嘉庆五年(1800)22岁时,中武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嘉庆14年(1809)赐进士探花及第。乡人邻里称其“张探花”。因被皇室看中,选留清宫值警多年。期间,张青云常以武班夜余,自学深造。据《清宫卫琐》记载:“进士张有暇,每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誉抄杜牧诸家选本,授行于人,”由此可知,张青云在清宫多年执勤的重任下,学习古代兵书,并抄写孙子十三篇及诸家注本,熟悉并传授他人。

  嘉庆十八年(1813),河南、山东连年匪患,民无宁日。据《中国大事纪年》记载,滑县(属河南)天理教首领李文成、林清等人,利用宗教迷惑群众,组织“义军”反叛,气势雄猛,一下扩展到长垣、东明、定陶、曹县一带,其中一支曾攻人北平(北京),直接威胁皇室安全。张青云奉命剿灭。他经过分析认为,教乱纯系乌合之众,完全是以“神权”盲目纠集而来,无组织纪律和战斗经验。他以自己的指挥才能,很快平息了患乱,因功受任兖州游击,旋又升任台庄营参将。

  时隔许久,山东匪患又起,响马呈凶,刀光剑驽,烧杀掠夺,兵连祸结,百姓怨声载道。道光六年(1826),兖、沂、曹州一带,民不聊生,张青云加紧平叛安民,道光帝因他捕获响马大盗功高,调升他为胶州副将。又继升为兖州、曹州各镇总兵官,使州治民安,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嘉庆末年,大和卓木的孙子张格尔,勾结英帝国主义分子在阿富汗组织反动力量,伺机分裂叛乱。道光六年(1826)张格尔进入南疆,杀人放火,掠夺财物,引起维族人民反对。清政府于道光七年(1827)初派张青云协同率兵镇压,在维族人民配合下,于这年12月,消灭了这支强劲而有后盾的叛乱。张格尔被生擒,押到北京处死。

  道光十五年冬季(1835),张青云奉诏补授广东高州镇总兵。道光十七年(1837),两广总督邓廷桢以勋高奏升张青云为高州陆路提督。工作两年,盗平民安,高州一派升平好景。道光十九年(1839)四川地区动乱,张青云又调任四川川北镇总兵。

  道光二十年(1840)6月,鸦片战争爆发。次年(1841)虎门失陷,广州危亟。张青云奉诏从川北率兵星夜兼程直驱广州增援,任总理行营营务义长,兼守西炮台。临阵身先士卒,英勇坚毅,置生死于度外,保卫了广州的安全。广州人民欣庆张将军为国为所民立了大功。

  张青云在中国人民抗击外强入侵立下了赫赫战功,贡献杰出。他敢于怒视强敌,用土炮打败洋枪洋舰,有胆有谋,治军严谨,民间久传,乡人皆知。相传,张探花状貌魁伟,气度不凡,他以忠心报国、不怕牺牲而著称。因之皇帝擢升他为广东陆路提督,为他赏戴花翎,加封振威将军。他的英勇事迹,至今在广东人民中还传为佳话。

  道光二十八年(1848),张青云因腿疾辞职回到故乡,居家七年,于咸丰五年(1855)8月2日病逝,葬于故居马张寺村西。这位当年的抗英勇将,国之骄子,想不到百年之后,在“*”的年代,他的英骨忠魂于九泉不安。1966年秋“文革”肆虐,造反飙起竟遭挖墓毁尸。据已故前县政协委员孙子武老人,专函提供的线索(见总11期《富平地方志通讯》)称: “张氏后裔张运禄,见状酸痛不忍,遂抱其曾祖生平事迹抄本——《张青云武略序》,赴当时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各有关方面申诉,以无人理采而还。”

  “四害”扫除之日,人民政府和家乡人民为了怀念民族英雄,重新为张将军树碑题词,“一代名将,永垂不朽!”

  志文如下:

  皇清诰授振威将军楠亭张公、暨继配昊夫人合葬墓志铭。公讳青云,字衢九,号楠亭。世居富平之盖村里清河堡。祖德舆公,父裕堂公,并封振威将军。母氏田,封一品太夫人。公幼读诗书,长习骑射,中嘉庆庚申(五年、1800)武举,己已(十四年、1809)赐进士探花及第。多年宿卫,授山东兖州游击,荐升台庄参将,又胶州副将、广东高州总兵。后以剿贼勋高,得授广东陆路提督。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以腿疾告假回籍调理。……公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二月初一日酉时,卒于咸丰五年(1855)八月初二日子时,寿终越西官署。

  铭日:实维我公,浩气仁风。中帖外服,不自为功。名在三朝,德孚四周。是谓伟人,虽没不没。

  张大楠撰并书,薛铭篆,承重孙张世恩泣血上石。

第18、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第19、“看谁是蠢材”

  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期间,有一次在留学生的聚会上,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方留学生站起来挑衅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一向温和的徐悲鸿抑制不住愤怒,走到这个傲慢无礼的洋学生面前,大声说:“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你代表你的*,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你敢吗?”1924年,徐悲鸿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那个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第20、抗日英雄王二小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第21、向警予改名的故事

  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女中央委员,是党中央的*一任妇女部长。1928年,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33岁。她原名向俊贤,为什么后改名为向警予呢?一年夏天,学校开运动会。在400米决赛中,一位运动员奋力猛冲,后来居上,夺得*一名后突然晕倒在地,向俊贤和同学们将她扶起送到医院救护。

  当晚,向俊贤对同学们说,今天400米赛跑获*一名的同学,他的拼命精神多么可贵啊!*光明灿烂的前途,全靠我们齐心协力去创造。现在,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军阀割据,政府腐败,社会黑暗,如果我们把赛跑运动员那种拼命的精神用来拯救*和民族,我们的*就有希望了。为了*自强,为了民族自强,我们为人做事求学问,都要有这种拼命精神。我已想好了,从今日起,我改名叫“向警予”,就是要时时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用拼命的精神去求学问、救*。

第22、一片丹心向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漠学森异常兴奋。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穷头: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本人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己将科学书籍和本人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整整5年时间,他差不多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每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

  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救救俺的呼声,中国ZF出面通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终于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23、有气节的外交官杨儒

  杨儒是清朝驻俄国公使。1901年,他到任后不久,就开始和俄国政府谈判我国东北问题。当时,俄国政府借口镇压义和团,派兵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土地,又想在谈判桌上逼迫中国代表承认他们在东北的特权,永远霸占东北。杨儒坚决不同意,拒绝在俄国人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俄国人威胁他:条约文本已由沙皇批准,一字不能改。你不签字,就不必谈判了。俄中两国也就无“友好”可谈了。杨儒不怕对方的威胁,回答说:“我宁愿与你们决裂,宁愿被我国政府治罪,也决不签字!我不能出卖祖国的权益。”

  俄国代表又假意安慰说:“你们政府已授权给你,出了问题责任也不在你呀!如果你签了字,贵国政府要治你的罪,我们俄国会出面保护你的。”杨儒感到受了莫大的污辱,气愤地说:“你何出此言!我是中国的官员,怎么会寻求你们的保护呢?那不就太无颜面了吗?我难道会那样做吗?”

  杨儒因为担忧国事,心情沉重,加上年事已高,一次谈判归来,不慎被雪地滑倒,摔成重伤,一病不起。可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向俄国人屈服。

  后来,清朝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同意了杨儒的意见,拒绝签约。杨儒的斗争胜利了,他不愧是一位有气节的外交官。

第24、林则徐极力禁烟

  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我国走私毒品鸦片(俗称大烟)。他们的目的,一是用鸦片换取白银,掠夺我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于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鸦片。

  林则徐的态度很坚决。他说:再不禁烟,我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的尊严,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

  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第25、为国雪耻洒热血 

  19世纪初,清朝政府卖国媚洋,帝国主义列强像一群恶狼似地窜到了中国大地。徐特立那时正在湖南修业学校教书,为了启发大家都投身到爱国救亡运动中去,他决定给学生进行时事演讲。 

  全校的教员、学生和工友,都争着去听,不一会儿,礼堂里就挤满了人。徐特立身穿一件青衣长衫,两眼炯炯有神,昂然站在讲台上,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和清政府丧权辱国的罪行,号召大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把挽救民族危亡的担子挑起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忽然,他转身奔下讲台,从厨房里取来一把菜刀,当着大家的面,砍断了自己的一个手指头,用鲜血写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八个字,表示为国雪耻的决心! 

  殷红的鲜血,溅满了徐特立的衣衫,全场的人为之震惊。他的这一壮举,很快传遍了长沙城,影响到整个湖南,使更多的人很快觉醒起来。

第26、《冯如》——造飞机

  飞机是20世纪初由美国莱特兄弟很早研制成功的。 他们没想到,只过了几年时间,中国人就自己研制出了飞机。这个有志气的中国人叫冯如。冯如是广东的一个农民家庭的儿子。12岁那年,他要出国谋生,父母舍 不得他走,他说:“大丈夫四海为家,一辈子守在家里,不是我的志愿!”

  他来到美国,刻苦学习机械、电学等各种知识和技术。1904年,他听到祖国的东北被日俄侵略,中国人被任意屠杀的时候,气愤极了。当时美国莱特兄弟刚 发明了飞机,冯如就想,如果中国有了飞机,守住边疆海口,外国就不敢欺负了。他对朋友们说:“我决定自己研制飞机,然后驾机回去,报效祖国。如果不成功, 我情愿去死。”于是他四处搜寻资料,钻研学习,又用筹集到的很少一点资金,开始研制。父母亲想他,希望他回国探亲,他表示:“飞机不成,誓不返国。”

  1909年,冯如成功地制出了飞机。他驾驶着自己的飞机在美国奥克兰上空飞行,航程超过了莱特兄弟的首次记录。美国报纸刊登文章说:“中国人的航空技 术超过西方”。冯如后来回国筹办航空事业,在一次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牺牲,年仅29岁。他为振兴中华做出了令人难忘的贡献。

第27、爱国华侨陈嘉庚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镇)。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科,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个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迂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

  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严电声讨。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不畏强暴,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反对蒋介石独裁,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亚,他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1942年3月新加坡沦陷避居印尼爪哇,赋诗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会庆祝,众望所归。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于1952年2月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直接参议国事.他已逾古稀之年,仍不辞劳苦到祖国各地视察,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

  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第28、李四光要回祖国,不要美金

  1948年,李四光接受国际地质学会的邀请,来到英国出席第18届大会。在大会上,他发表了自己很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新华夏海的诞生》动摇了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轰动了欧洲。大会结束后,他夫妇俩来到英国南部养病。然而,他们的心却时刻挂念着动荡的祖国。 

  他参加中国留英学生总会年会,发表演说:“我虽然6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祖国去,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新中国!”随后,他办理了回国的签证,预订了船票。 

  国民党驻英大使馆秘书找到李四光夫妇,掏出一张5千美金的支票说:“请你向全世界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拒绝政协给你的全国委员的任命。否则,将你扣留在国外!”李四光夫妇严厉斥责道:“难道我们归国之心能用金钱来收买吗?我们要回国,不要你们的美金!”1950年4月,几经周折,李四光夫妇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29、不能藐视黄河

  黄河是一条伟大的河,我们中华民族是在它的身旁发展起来的,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同时,黄河又是多灾的河,曾经多次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1948年春天,在解放战争的日子里,毛泽东转战陕北,曾多次来到黄河边。他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望黄河。站在山顶上迎风而立,望着苍龙似的黄河滚滚流去,他不禁赞叹说:“真美呀!”   他对警卫战士们说:“人常说黄河百害无利,这是不对的。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抗日战争,又是黄河挡住了日本侵略者。只这一条,就要减轻它的罪过。”   黄河上的船工赤露着胸背和腿脚,结实的肌肉展示出力量,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下发亮。毛泽东看见这动人的情景,大声说:“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他向跳船上岸的船工们走过去,同他们握手,连声说:“你们是黄河的儿子,真正的英雄!”   不久,毛泽东要渡过黄河到华北去了。他坐在船上,船在浪涛中前进,颠簸摇晃,船工们发出了雄壮的号子声。毛泽东激动地对同行的人们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中华民族!”   毛泽东这样尊敬黄河,因为黄河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国人民的象征。

第30、掉进枯井的日本兵

  凤凰湖后面有座小山,当地人叫擒寇山。山洼里,有一口枯井,关于这口井,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那是抗日战争刚开始的年头,日寇的铁蹄踏上江南这美丽的土地。因为不断遭到中国老百姓的抵抗,他们心惊胆颤,整天龟缩在向山镇的据点里,不敢露头。

  这天黄昏,一个叫田原一郎的日本兵在据点里实在呆不住了,便背着一把盒子枪跑出来打兔子,走着走着,竟迷了路。等到他往回赶时。太阳都快下山了。他磕磕绊绊,七拐八绕,竟走到凤凰湖后面的山坡上。山上山下,长满了齐腰深的荒草,他正摸索着往前走,忽然身子一歪,扑通一声掉进一口枯井里,田原一郎觉得大腿一阵钻心的疼,忍不住大叫起来。

  正好,几个放牛娃路过这里,糟了,一定是有人掉到井里去了!他们一起围上去。打头的孩子叫李照虎,他趴在井边朝里喊:“有人吗?”里面传出一阵呜里哇啦声。旁边的精豆子根宝听出是日本人,大叫:“快,朝井里扔石头!砸死这个小鬼子!”

  孩子们一起应和:“对,砸死他!”

  日本鬼子专干杀人放火的勾当,这回,鬼子竟落到我们手里,能饶他吗!根宝搬起一块大石头就要往井里砸,被照虎伸手挡住:“别急,别急,还没搞清楚里面是什么人就投石下井,像话吗?”他把八路军小老师教他的成语用到这里了。

  照虎把两手罩在嘴巴上,朝井里喊:“喂,你是谁?哪里人?”

  井里呜里哇啦一通,接着便是一阵哭声。

  “这个鬼崽子,你也有哭的时候呀!”根宝说着,还要朝里面扔石头,被照虎拦住,说:“不管怎么样,也是一条人命哪,先把他救上来再说。”

  照虎把牛绳子解下来,慢慢朝井里头放,还抖着手里的绳头朝里面喊:“抓紧绳子,抓紧。用力往上爬!”

  也不知井里的人听懂没有。

  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用力,好不容易才把田原一郎拉了上来,一看,原来是跟他们差不多大的少年,他们顿时放松了许多。

  田原一郎见是几个中国娃娃。也不太紧张了,转眼一看,他们个个腰里别着明晃晃的柴刀,又吓得朝地下一跪,不知说了些什么,但从他那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神情来看,是在求饶呢!

  照虎想把他扶起来,谁知他刚站起,身子一闪,又跌倒了,仔细瞅瞅,原来这家伙的腿骨摔折了。这怎么办哪?几个孩子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

  村里人听说孩子们从枯井里救出个日本小兵崽子,一起跑来看热闹,虎子爸爸袖子直捋,想上去甩那个小兵几耳光,奶奶却不让他上前一步,还说:“我看他还是个孩子呢,你们哪个敢动他一根汗毛!”说完,大声冲照虎说:“虎子,你把这娃子给我背回村里去!”

  所有人都愣愣地望着奶奶。奶奶在村里很有威望。平时说一不二,她把胳膊一抡:“今天我就疯他一回,虎子,你怎么不动呀!”

  虎子只得把那个受伤的日本兵背到肩上,一步一步地下了山。

  到了村里。奶奶把后院的一间柴屋收拾干净,让那日本兵住下,叫来前村的郎中为他治伤,奶奶还把自己一件白褂子撕得一缕一缕的,缠在他的腿上。那一夜,田原一郎昏昏沉沉的,似睡非睡,一直到天亮。

  就在东方刚现出鱼肚白时,早早出门放牛的根宝跑回村来报信,说不得了啦,山梁上出现十几个日本兵,哇里哇啦地往村里赶呢!

  正在村里人七嘴八舌、商量着怎么办时,日本兵已经到了村头,一挺机枪架在石碾子上,几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把枪栓拉得哗哗响。打头的是小队长腾录君夫,他是那个日本小兵的舅舅。

  照虎看那日本人的表情,就知道是来找那个小兵的。照虎走上前,打着手势想告诉对方,你们要找的人在我们这里呢。可腾录君夫刷地抽出军刀架在照虎脖子上。

  奶奶怕孙子吃亏,上前就来夺腾录君夫手中的刀,就在这刹那间,机枪响了,一梭子子弹穿透了奶奶的胸膛,奶奶慢慢地瘫倒在地。

  村里人一下愤怒地吼叫起来:“你们这群强盗,良心被狗吃啦!”并把十几个日本兵团团围住。

  枪声,惊醒了田原一郎,他似乎预感到什么,大声叫着滚下床,拖着一条受伤的腿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看到了倒在地上的奶奶,顿时像狼一样嚎叫起来,抱着脑袋,跪倒在奶奶旁边。这一切,让所有的日本兵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空气顿时凝固,片刻,腾录君夫扑通往奶奶身边一跪,身体在不停地抖动,隐约,听见一阵呜咽。又是一阵“扑通”声,所有的日本兵都跪了下来。

  当天,日本兵做了一具老大的棺材把奶奶埋葬了。他们吹着军号,披麻戴孝把奶奶送上了山。

  田原一郎在照虎家养好伤后,加入了新四军。奇怪的是,腾录君夫从此再也不见踪影,有人说受到良心的折磨,剖腹自杀了。

  如今,那口枯井还留在凤凰山后面的山洼里,它像一只眼睛,一直睁得老大,向人们诉说着那段牵魂动魄的往事。

第31、“潘冬子”的红色坚守   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让人难以忘记:潘冬子勇敢地与敌人斗争;为了帮助母亲掩护群众转移,他用稚嫩童声坚定的说:“妈妈是党的人,我就是党的孩子……” 这个声音至今听起来都是那样令人震撼!

  作为“党的孩子”,作为从战火中走来的“红小鬼”,许光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对党忠贞不渝,对人民全心全意,对自己严格要求。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环境怎样复杂,许光始终如一,坚守初衷。

  许大安是许世友离开家乡后奶奶托先生给起的大号,后来父子重逢,许世友给儿子更名许光,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儿子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期望。

  人如其名。许光的一生印证了四个字:光明磊落。

  许光对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1987年7月,新县大雨成灾。县里让许光负责箭厂河、陈店、郭家河等几个乡镇的防汛抢险工作。有一次凌晨一点多,许光接到县防汛指挥部的紧急通知,要求务必连夜赶到一线现场指挥防汛抢险。尽管当时身体有病,许光还是冒雨赶到所包乡镇。由于连下暴雨,多数道路已被洪水冲毁,吉普车突然栽入一个两米多深的水坑,惯性的力量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许光整个头部从前挡风玻璃中撞出来,当场重伤昏迷。 “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头部伤口有5处之多,很严重的一处从额头到面颊整整缝了36针,经过9天9夜的紧急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负伤后本应在家休养,但许光考虑的仍然是水库安全,当伤情稍有好转,就立即继续赶到很前线逐个水库排查。在那场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季节,许光所负责的几座险库安全渡汛,没有发生任何险情,受到了河南省和信阳市领导的高度赞扬。此类敬业如命的事,在许光身上数不胜数。

  许光的妻子杨定春清晰地记得,许光在新县武装部和人大工作了20多年,单位再小的事也比家里的事重要。每年下乡支农时,虽然离家不是很远,但是为了帮助农民及时耕作插秧,常常一个多月都不回家。每次回来身上又酸又臭,都是带回一包脏衣服。

  许光是大信之人,说到做到,言行如一。他曾对父亲承诺:绝不利用父亲的影响为自己谋一点私利,父亲活着如此,去世后也如此。许世友将军去世后,将军的老部下、当时武汉军区一位领导出于对老首长后代的关心,有意调许光到武汉工作。许光认为如果这样做影响不好,也违背了自己对父亲的承诺,坚决放弃了这次机会。

  许光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清廉作风。据许光的老战友、原新县人武部科长丁进先回忆,许光虽然是名将之子、人武部领导,但从来不摆官架子,他常说:“要求别人做到的,我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人武部以前配了一辆专车,许光下乡检查工作只要提出申请,完全可以带车下基层,但他从来不用,每次都是和工作人员一起挤“班车”,如果时间允许,也从来不在乡镇吃饭。

  许光烟瘾很大,但他公私分明,无论开会、出差还是办公,他从来不抽公家的烟。有一年,许光与几位乡亲前往南京看望许世友将军,当时来自湖北省的一位村支书看到许光抽着廉价烟,开玩笑说:“你作为一个县级干部,抽的烟还不如我一个农民抽的好。”直到20世纪末,他还抽着当地很便宜的“散花”和“芒果”牌香烟。

  据许光的大女儿许道江回忆,在电话普及后,县里为许光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但是父亲几乎都是接听而不拨出,也不允许家里人私事打电话,因为他不想让县里给他报销电话费,怕浪费公家的钱。

  许光在1982年转业后,县里考虑到他家庭人口多,就将前任县委书记调离后腾出的一个院落分给他居住。但是当1990年新县人大常委会盖家属房时征不到地,许光听说后在不要任何报酬和转让费的情况下,就把家里的院子让了出来,他带着家人搬到附近的山坡上租住别人的房子。后来人大的家属楼盖成后,他搬到了不足70平米的小公寓房。让许多人不可思议的是,让出地皮、拆掉房子的许光没要任何拆迁补偿,不仅分的房子比原来的面积小许多,房款还是许光拿出仅有的积蓄付清的。有人不理解,认为这是傻;家人也不同意,认为这是明摆着吃亏。许光说:有什么不理解,公家的房子、公家的地皮,分给我们住住,怎么就成了我们的了呢。占公家便宜,说什么我也不会干。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许光的一生崇尚勤俭,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艰苦本色。上世纪70年代,由于子女多,许光连买件新衣裳都捉襟见肘,他就用父亲寄来的90块钱买了一架缝纫机为子女做衣服,自己则新三年旧三年穿着一件的确良,一双旧球鞋。

  记者在许光生前居住的仅有70平方米的公寓房内看到,70年代的大衣柜、90年代的老电视、旧式沙发,仍整整齐齐的摆在那里。许道江告诉记者: “考虑到两位老人年龄已高,我们兄妹多次提议更换电视和安装空调,而他坚决不同意,教育我们要能吃苦、能耐得住清贫,不要贪图享受!” 有物力、财力和精力要用在建设事业上,多做好事,多干工作。

  对家里如此,对公家的事也是如此。许光任武装部副部长时,分管营房基建工作。有一次,他在现场看到地上掉了几枚钉子,赶快弯腰捡起,同时又把地上的碎木屑搓起来交给工人烧水喝。他说:“小钉子、碎木屑都可以物尽其用,一点也不能浪费。”

  许光的好作风在新县有口皆碑。原新县人武部科长丁进先回忆说,许光担任副部长时,单位分配家属房,按照级别他可以分到一处团职房。然而,他却主动提出:“我是本地人,家里有房子,把房子让给那些更需要的外地干部吧。”后来,许光得知一位四川籍的政工科干事因孩子多、生活比较困难,就主动把房子让给他,还帮助其家属联系了工作,并把自己家的生活用品和孩子穿过的衣服拿来接济他们。

  原新县人大委员会主任王刚德回忆说:“许光是我的好朋友、好兄弟,我们一起共事几十年,他是一个超级正直的人,公私分明,刚正不阿”。当年,他为了防汛身受重伤,从没有提出评残的要求。甚至在他个人离退休问题上,好多人都劝他去找王树声将军的夫人杨炬,做个1948年就已经参加工作的证明,就可以办理离休,而许光却说:“*有政策,就按政策办。比起那些牺牲的老红军后代,我现在幸福多了!”许光担任县人大副主任时,大女儿许道江在北京工作,当时交通不够便利,每次回家探亲都要坐公共汽车4个多小时从信阳到新县,有时连车票都买不到,即使这样,许光也从来没有用单位的车接送过女儿一次。

  新县人大老干部科科长蓝志刚补充说,许副主任退休后工资不多,却时常接济在大别山区的亲戚。2001年,县里的一批退休干部因为医疗报销比例低,决定向县里申请补助,他们到许光家里签名时,许光不但不签字,还劝他们说:“咱们都是共产党员,要多考虑组织的困难,而不是给组织添麻烦!”

  许光身得知患癌症的病情后,十分坦然,也不愿接受过多更好的治疗。去年5月初,大女儿许道江请医生去新县为父亲评估病情,不料许光当场拒绝了为自己治病“浪费”钱,竟劝让医生多去关心那些生活贫困的人。去年11月份,在儿女们的反复劝说下,许光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住院治疗。他总担心自己接受的医疗待遇超标,因此提出了“三不”:不用进口的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子女添麻烦,凡是他认为昂贵的医疗都拒绝接受。主治医生李曙平、姜辉等几位医师都劝他“配合”治疗。深知老伴脾气个性的杨老夫人在一旁摆着手说:“别说了,没有用。”事后,许光对医务部陈文敏主任说:“我只是一个普通干部,收入有限,我负担不起。我们家是老区,群众生活还很苦。我不能让公家报销太多带来财政负担。那样我会心中不安,我们要按政策来。”

  “潘冬子”许光位不高权不重,只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基层干部,但他用一生践行了“党的孩子”对党的忠诚,实现了永远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政治本色的誓言,在老区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第32、英雄少年:谢荣策   1948年3月11日,在掩护干部和群众转移时,被国民党骑兵团抓走。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毫无畏惧,英勇斗争,不幸被敌人杀害,年仅16岁。

  谢荣策的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艰难,使荣策幼小心灵上萌发了反抗压迫的信念和力量。

  1947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开始战略性反攻。尤其是东北各线进军更是神速,打得国民党部队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村里地主老财纷纷逃往沈阳。乡亲们如久旱盼甘露一样的心情,盼望着共产、解放军的到来。12月18日,解放军主力部队开进了茨榆坨村,谢荣策在小伙伴们的推选下当上了村儿童团长。

  1948年春天,驻辽中一带的我人民解放军,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陆续开往前线。龟缩在沈阳城里的国民党军队,妄图打通沈辽要道,命令一个骑兵团,乘机对辽中东部四方台、茨榆坨一带进行骚扰。在这严峻时刻,刚满16岁的谢荣策经过斗争的锻炼,更加成熟起来。他不顾疲劳,日夜坚守战斗岗位,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

  事件的开始

  一天,谢荣策和武装队长肖洪义正在农会屋里擦枪,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枪声。不一会儿,有人向农会报告说,从沈阳城窜出来的那股骑兵已经到了四方台,正沿着公路向茨榆坨村扑来。荣策和肖洪义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农会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和儿童团员安全撤出农会后,俩人才分头走出。与荣策同时离开农会大院的还有他的叔伯哥哥谢荣环,哥俩直奔谢家坟走去。当走到村西一座小土岗时,被国民党骑兵发现,敌人追上后,枪口对准他们凶狠地叫嚷:“你们是不是儿童团?快说!不说实话就崩了你们!”荣策不谎不忙地说:“我们是学生。”一个国民党骑兵不耐烦地说:“学生?管他妈干什么的,带走。”于是,荣策和荣环被敌人捆绑着拴在马缰上,带到村子里。

  警钟要响起

  地主宋四环,听说国民党军队进村的消息后,穿上长袍,得意洋洋地走出了家门。当他看见荣策被匪军捆绑着时,幸灾乐祸地走了过去,提高嗓门对院子里的匪兵说:“唉呀?这不是我们茨榆坨村大名鼎鼎的儿童团长谢荣策吗?”宋四环的一句话,惊动了那些正在院子里、屋子里抢东西的匪兵,一个个象恶狼似的向荣策扑来。一个敌军官疯狂地叫嚷:“把这小子带进来,给我打!”几个匪兵把荣策推进屋,抽一阵皮鞭。荣策怒不可遏,咬牙切齿地大骂敌人。当天下午,这伙骑兵押着荣策回到团部驻地四方台村。

  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以为荣策年纪小,只要稍用严刑就可以从荣策口中得到我军情报,酷刑一招接一招,“你们的部队上哪去了?你们那帮穷人头子都跑到哪去了?”敌副官恶狠狠地追问。荣策瞪着愤怒的眼睛:“不知道!不知道!”敌人咆哮着:“来人,夹他手指头!”敌人用竹筷子狠狠地夹住荣策的十指,荣策用尽全力反抗着。一会儿工夫,荣策的脸变得苍白,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宁死不屈。敌副官一遍又一遍吼叫:“谢荣策,你到底是说还是不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接着又是一阵皮鞭落在荣策身上。残暴的国民党骑兵团长见荣策不怯硬,便耍起软招。当天晚上,狡诈的副官假惺惺地装出一副笑脸,拍着荣策的肩膀说:“受苦了吧?小小的年纪应该放聪明点,干嘛要跟共产党跑呢?”荣策理直气壮地大声说:“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就要永远跟着共产党,死也不向你们投降。”

  很后的一言

  3月12日早晨,敌副官假惺惺地要请谢荣策吃饭,被荣策严词拒绝了。但敌人没有死心,晚上,他们把荣策带到团部,荣策虽遍体鳞伤、疼痛难忍,但他仍坚强地挺着腰板走。一进屋,那个副官假献殷勤,对荣策说:“请坐!请坐!”荣策理也不理,怒目环视四周。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来到荣策面前,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这个小孩长得确实不错啊,这样吧,我看你年纪小,又聪明能干,以后就给我当个勤务兵吧。”荣策满腔怒火,他猛地闯到尚其悦跟前说:“呸!我是共产党儿童团长,死也不给国民党干事。你这个团长当不多久了!等我们大部队回来抓到你,我还要审讯你呢!”尚其悦的脸刷地变了,凶相毕露地尖叫着:“好厉害的小兔崽子!你不想活了吗?”荣策正言厉色地回答:“为什么不想活?是你们不让我活!”尚其悦气急败坏,歇斯底里地对士兵下令道:“把这个穷人头拉出去,枪毙!”

  3月13日早晨,荣策见到了荣环哥说:“我不回去了,你回去告诉我妈妈,不要难过,革命是胜利的。”

  很后的尾声

  1948年3月13日,天空突变,乌云压顶,北风怒吼,古老的四方台大庙前变得杀气腾腾。人们立刻意识到刽子手要行凶了。敌人押着荣策和肖洪义,谢荣策和肖洪义昂起头,神色自若,步履坚定地登上广场中的一个小土台上。尚其悦骑着马来到荣策面前说:“怎么样,谢团长,你不怕死吗?”荣策慷慨激昂地说:“怕死就不参加儿童团!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打回来,共产党一定会给我报仇!”敌人无计可施,凶残地下了毒手,罪恶的子弹打响了,年仅16岁的谢荣策和肖洪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很后一滴血。

  痛苦的结尾

  1949年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中县委员会追认谢荣策为革命烈士,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园,并为谢荣策立了纪念碑,碑上刻着:“谢荣策小烈士千古!”

  1984年3月,中共沈阳市委决定,进一步修建谢荣策烈士陵园。10月13日,谢荣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阳市委*一书记李涛同志题写的“少年英雄谢荣策”七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怀念和哀思!

第33、《吴玉章》——悬挂中国国旗

  我国的老革命家吴玉章,从小就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年轻的时候,他到日本留学,在一所学校里读书。1904年元旦那天,学校把世界各国的国旗都挂出来庆贺,可是没挂中国国旗。吴玉章气愤极了,带着中国学生找到校方负责人,提出抗议说:“为什么不挂中国国旗?学校如果不道歉,不纠正错误,我们就罢课,绝食。”

  校方不满意地说:“平日我们对你那么好,你家经济困难,我们不催你缴学费,还发给你零花钱,你为什么带头反对学校?”吴玉章严肃地说:“学校对我 好,我很感谢。但是挂旗这件事是关系*荣辱的大事。我不能不誓死力争啊!”校方只好承认了错误。

  10年以后,吴玉章已经成为一个革命家了。有一次出国,他坐在日本的轮船上,正好又赶上1914年元旦。船上挂起万国旗庆贺,可仍然没挂中国国旗。

  吴玉章记起10年前的那件事,痛心地想:祖国贫弱,政府无能,被外国人瞧不起,挂国旗也想不到中国!可我是中国人,能眼看祖国的尊严受到伤害却视而不见吗?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领船上的中国同胞向船长提出抗议。船长见中国人这样爱国,又这样心齐,慌忙赔礼道了歉。

第34、做中国人光荣得很

  有英雄就有懦夫,有爱国者就有卖国者。有一些人虽然是中国人,却认为中国处处不如外国,在外国人面前挺不起腰杆,甚至说“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抗日名将吉鸿昌对祖国有深厚的情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他在外国人面前,也表现出了豪迈的气魄。   有一年,吉鸿昌被国民党政府派到美国去考察。一天,他到邮局寄包裹。美国的一个邮局工作人员听他说是中国人,就嘲笑说:“中国?我可不知道什么中国!”吉鸿昌听了,十分生气。可陪同他的一个使馆人员对他说:“你何必说是中国人呢?说是日本人,他对你的态度就会好了。”   吉鸿昌顿时感到受了污辱。他想:我们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大国,为什么连是中国人都不敢说呢?他对使馆的人说:“你觉得做中国人丢脸吗?不光彩吗?我倒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光荣得很!我誓死不当崇洋媚外的洋奴!”   他回到住处,找来一块木牌,在上面工工整整写了“我是中国人”几个字,然后挂在胸前,外出时也不摘下。当美国人惊奇地注视他的时候,他心中十分自豪。

第35、抗日英雄人物——马本斋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的回民支队的司令员。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报国无门,因不满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卸甲,到了故乡河北省献县东辛庄。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任司令员。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编后的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率领下,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抗日劲旅。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作战,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在党组织

哈尔滨癫痫病医院治癫痫

哈尔滨癫痫病的治疗医院,怎么样

哈尔滨那个医院治癫痫比较好的

癫痫上黑龙江哪家医院好

黑龙江癫痫病治疗医院哪家好

热门栏目